一、清式彩画概述
清代是我国建筑彩画发展史上最活跃、硕果最丰盛的时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原材料和表现技法上又有了新的变化与发展,主要表现在新品种不断涌现,题材不断扩大,表现手法不断丰富,法式规矩更加严密规范,等级层次更加严明清晰。这些成就除了有前朝奠定的基础外,客观条件也为彩画的发展提供了文化和物质方面的基础,比如颜料的进一步丰富,特别是金箔产量的剧增,为彩画朝富丽化发展提供了条件。我国各民族间文化的进一步交融,文人画、民俗画的普及,以及外来文化的传入都为彩画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题材和工艺方面的新来源。
这一时期的彩画,从大的方面归纳,有官式做法和地方做法两种。前者是当时建筑管理部门按照当时的等级制度和工料限额直接组织官式工匠制作的一种定型的彩画,它的服务对象是皇家御用建筑、王公大臣府第、敕建庙宇及京城衙署等。后者是指民间工匠在不违背当时等级制度的前提下,施绘于地方衙署、庙宇和民居建筑上的一类比较活泼自然、不拘泥程式的彩画。两者做法虽不尽一致,但又是互通互补的。地方做法总是尽量效仿官式做法,官式做法也不断吸收地方做法中的可用成分来充实自己。从总的方面来讲,代表这个时期最高水平、最具权威性的当属官式做法。官式彩画从构图、彩画内容、施色特征及装饰方式上都极为成熟,在建筑装饰方面充分体现了中国建筑彩画的成就及中国传统文化特点,与建筑一起达到了古建筑史上最后一个高峰,形成了如下五个显著特点。
①清工部的《工程做法则例》,高度统一了彩画做法及用工用料等法式标准。
②大大拓宽了彩画表现方式,创造了具有新时代特点的、用于装饰不同性质建筑的五类彩画: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宝珠吉祥草彩画、海墁彩画。
③创造了相对以前各朝代彩画沥粉贴金之最,极大地加大了彩画绘制工艺中的用金量,以彩画有金与否、贴金量之大小,作为衡量彩画等级的一个重要标准。
④彩画表现工艺多种多样,创造了彩画分贴两色金、浑金、片金、大点金、小点金、描金不贴金及金琢墨攒退、烟琢墨攒退、玉做、切活、退烟云、吉祥图案、写实性绘法等多种工艺手法。
⑤创立了于大木方心式彩画按分中、分三停绘制制度。
二、清代官式建筑彩画的分类
彩画分类是根据梁枋大木构件上的构图和画法来分类的,清代官式建筑彩画中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是清官式彩画中占主导地位的三类,称为三大官式彩画。
1.和玺彩画
和玺彩画是在明代晚期官式旋子彩画日趋完善的基础上,为适应皇权需要而产生的新的彩画类型。画面中象征皇权的龙凤纹样占据主导地位,构图严谨、图案复杂,大面积使用沥粉贴金,花纹绚丽,《工程做法则例》中称为“合细彩画”,仅用于皇家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堂、门等重要建筑上,是彩画中等级最高的形式。
和玺彩画墨线图详见图8-14。
图8-14 和玺彩画墨线图
2.旋子彩画
旋子彩画是清代官式建筑彩画的一个主要类别,仅次于和玺彩画,有明显、系统的等级划分,既可以做得很素雅,也可以做得非常华贵。它的应用范围很广,一般官衙、庙宇的主殿,坛庙的配殿以及牌楼等建筑物都用这种彩画。
旋子彩画墨线图详见图8-15。
图8-15 旋子彩画墨线图
3.苏式彩画
苏式彩画源于江南苏杭地区民间传统做法,故名“苏式彩画”。明永乐年间营修北京宫殿,大量征用江南工匠,苏式彩画因此传入北方。历经几百年变化,苏式彩画的图案、布局、题材以及设色均已与原江南彩画不同,尤以乾隆时期的苏式彩画色彩艳丽、装饰华贵,又称“官式苏画”。苏式彩画内容生动活泼,贴近生活,适于装饰园林及某些生活区建筑,如亭、台、廊、榭以及四合院住宅、垂花门的额枋上。
苏式彩画墨线图详见图8-16。
图8-16 苏式彩画墨线图
三、清三大官式彩画的构图及其线路
清代官式建筑彩画的构图和分割画面的线路是有一定规则的,其主要特点是:三等分法,工匠术语叫“分三停”,即是将需要彩画的构件分成三段构图。中段称为枋心,占全长的三分之一,紧靠其左右的画面称为找头,找头之外的画面称为箍头。枋心左右的找头与箍头,加起来的长度也大致占构件长度的三分之一。分隔这三个部分的线路,总的称为锦枋线。锦枋线共分为五种,行话叫做五大线或简称大线,它们分别是:划分枋心轮廓的叫枋心线;找头两端的线路,内侧叫岔口线,外侧叫皮条线;箍头两端的叫箍头线;箍头内盒子(即用曲、直线勾成的方、圆状图形)的轮廓线叫盒子线。此外,还有楞线,即与枋心线同步,位于其外圈的线路;轮廓线即各类花纹的外廓线。
至于苏式彩画的构图,也是按三段分隔的,但无上述五种线路。它的枋心通常是将檩垫枋三个构件连成一气,做成一个半圆形的包袱,叫搭袱子。勾画这种半圆形的线路是由包袱线、托子、烟云三部分组成(不做半圆形包袱状的,其分隔线路亦同此做法)。分隔找头、箍头是不设线路的,它分别由各种花头和图案取代,如找头由聚锦、折枝花和软、硬卡子组成,而不是做成岔口线、皮条线。箍头则画阴阳回纹、万字、连珠、方格锦等几何纹饰。因此,苏画的线路与和玺、旋子是截然不同的。
和玺、旋子彩画的大线、楞线及轮廓线,其构图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类型的彩画,由于其等级和品位不同,这些线路也有沥粉贴金及退晕与否之分。
四、清三大官式彩画的设色
清式彩画除贴金部位外,在其他部位的设色,均以青绿、红和少量的香色(土黄色)、紫色为主。对青、绿两色的使用,更是有一定的规则,就其梁、枋等主要构件来说,有以下几点。
①同一构件上,两相邻的部分,青绿两色相间。
②同一间内,上下相邻的构件,青绿两色相错。
③同一建筑相邻两间、两间相同的构件,青绿两色相间,如明间额枋为青,次间额枋则施绿。
④凡外檐明间檩条,必须是青箍头。
⑤同一构件,箍头的设色必须与楞线一致,即青箍头配青楞线,绿箍头配绿楞线。
⑥平板枋及由额垫板如通画一色,平板枋为青色,由额垫板为红色。
五、清三大官式彩画的纹饰及做法
1.和玺彩画
清代中叶以后,和玺彩画的线路和细部花纹又有较大的变化,画面中主要线条均由弧形曲线变为几何直线;找头部位弯曲的莲瓣轮廓变为直线条玉圭形,亦称“圭线光子”;皮条线、岔口线、枋心头等线路都相应地改为“∑”形线。
和玺彩画用金量极大,主要线条及龙、凤、宝珠等图案均沥粉贴金,金线一侧衬白粉线(也叫大粉)或加晕,以青、绿、红作为底色衬托金色图案。其花纹设置、色彩排列和工艺做法等方面都形成了规范性的法则,如“升青降绿”,即找头上绘龙纹时,若衬地为青色,则绘升龙;若衬地为绿色,则必须绘降龙。
“青地灵芝绿地草”,即若圭线光子内衬地为青色,其中必绘灵芝图案;若为绿色衬地,则绘卷草图案。由额垫板均为红色,平板枋若用蓝色,则绘行龙,若用绿色,则绘工王云。
和玺彩画纹饰方面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枋心、找头、盒子及平板枋、垫板等构件不施绘锦纹和花卉,而遍绘龙纹、凤纹、西番莲纹、吉祥草纹及仅用于重要佛教庙宇的梵文等纹饰。从细部纹饰题材方面分析,此种彩画可分为如下六个品种等级。
(1)龙和玺 亦称金龙和玺,梁枋大木中的枋心、找头、盒子内及其他重要部位内全部绘以龙纹。这种和玺等级最高,只适于装饰皇帝登基、理政殿宇和重要庙坛的主殿。
(2)龙凤和玺 梁枋大木中的枋心、找头、盒子内以及其他重要部位都以龙纹、凤纹为主题纹样交替构图。这种和玺等级仅次于龙和玺,适用于帝后寝宫和祭天建筑的主殿。
(3)龙凤枋心西番莲灵芝找头和玺 梁枋大木中的枋心及盒子内绘以龙纹、凤纹,找头内此间构件绘以西番莲,彼间构件绘以灵芝,并找头纹饰做相间式排列的和玺。这种和玺与龙凤和玺基本属于同等级和玺,只是其多见于装饰帝后寝室。
(4)凤和玺 梁枋大木中的枋心、找头等重要部位内都装饰凤纹,这种和玺等级低于龙凤和玺、龙凤枋心西番莲灵芝找头和玺,适于装饰皇后寝宫及祭祀后土神坛的主要殿宇。
(5)龙草和玺 梁枋大木中的枋心内装饰龙纹,找头内装饰大型卷草,或枋心内装饰大型卷草,找头内装饰龙纹,并枋心内的龙纹与卷草纹饰做相间式排列。此种和玺适于装饰皇宫重要宫门及皇宫主轴线上的配殿及重要寺庙殿堂。
(6)梵纹龙和玺 梁枋大木中的枋心、找头内绘以龙纹、梵纹,并龙纹与梵纹按枋心、找头部位做相间式排列。
这种和玺很难与其他和玺论高低,它属于很特殊的一等,只适用于敕建藏传佛教建筑的主要殿堂。
2.旋子彩画
旋子彩画的主要特点是:找头之内使用带旋涡状的几何图形,叫做“旋子”(或称旋花),各层花瓣从外到内分别称“一路瓣”“二路瓣”“三路瓣”“旋眼”或称“旋花心”。旋花各部位名称详见图8-17。
图8-17 旋花各部位名称
旋花纹饰早在元代即有运用,明代以旋花为主体纹饰的旋子彩画就已经很规范成熟了,到了清代更进一步得到充实和发展。旋子以“一整两破”为基础,以找头的长短作为增加或减少旋花瓣的处理依据。各种旋子彩画找头详见图8-18。
图8-18 各种旋子彩画找头
旋子彩画不论其等级高低,找头中的旋花纹饰是不能改变的,而枋心、箍头及盒子等部分的细部花纹可随着等级高低而变化。枋心内纹饰从高到低的层次是:龙纹、龙凤纹、凤纹、锦纹、夔龙纹、卷草纹、花卉纹等,最低等级则只画一黑杠压心,称“一统天下”枋心,有的甚至可不绘任何纹饰而裸露底色。箍头纹饰可分为环套箍头、片金箍头及无纹饰的素箍头(死箍头)。盒子纹饰:高等级的在其间绘出一个由八条弧线组成的近圆形画框,其内绘龙纹、西番莲纹或异兽等纹饰,这种绘法称“活盒子”;低等级的盒子部分不括出圆形画框,只在方形内用四个花瓣形栀花纹组合成几何纹,这种绘法称“栀花盒子”或“死盒子”。
各种环套箍头详见图8-19。
图8-19 环套箍头
注:图中的文字为颜色代码。清代古建筑彩画代码为:一(米黄)、二(蛋青)、三(香色)、四(硝红)、五(粉紫)、六(绿)、七(青)、八(黄)、九(紫)、十(黑)、工(红)
旋子彩画按其图案纹饰、具体做法、用金量多少可分为如下八个做法等级。
(1)浑金旋子彩画 其做法特点是花纹全部沥粉贴金。
(2)金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 其做法特点是花纹轮廓线全部沥粉贴金,花纹青绿相间设色,旋花心、栀花(旋子靠箍头部分的图案)心、宝剑头(反正旋花中间的空地)、菱角地(旋子花瓣之间的三角空地)沥粉贴金。所设色花纹均做有晕色。
(3)烟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 其做法特点是彩画轮廓大线全部沥粉贴金,旋花轮廓线黑色,旋花心、栀花心、宝剑头、菱角地沥粉贴金,设色花纹均做有晕色。
(4)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 其做法特点是彩画全部大线及旋花的旋眼、栀花心、菱角地、宝剑头沥粉贴金,彩画青绿相间设色。彩画大线做法分两种:一种拉大粉拉晕色;另一种只拉大粉不拉晕色。旋花瓣全部不做晕色,只做吃小晕。
(5)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 其做法特点是彩画全部框架大线做墨线,彩画纹饰青绿相间设色,只于旋眼、栀花心、菱角地、宝剑头沥粉贴金,全部彩画无晕色,只大线拉大粉,于旋花内吃小晕。
(6)小点金旋子彩画 其做法特点是只于旋花的旋眼、栀花心沥粉贴金,彩画青绿相间设色,大线拉大粉,旋花吃小晕,无晕色。
(7)雅五墨旋子彩画 全部彩画无金无晕色,彩画青绿相间设色,全部素做。
(8)雄黄玉旋子彩画 全部彩画用土黄色(雄黄色)作底色,用三青三绿晕色描绘纹饰,用白色线做纹饰轮廓,全部素做。此类彩画是一种专用彩画,主要用于庖制祭品的建筑装饰上,如帝后陵寝及坛庙的神厨、神库等。
3.苏式彩画
南方气候潮湿,彩画通常只用于内檐,外檐一般采用砖雕或木雕装饰;而北方则内外兼施。北方内檐苏画与和玺、旋子彩画相同,采用狭长枋心,外檐常将檩、垫、枋三部分枋心连成一体,做成一个大的半圆形“搭袱子”,俗称“包袱”。包袱的轮廓用若干连续折叠的线条构成,做多层叠晕,内层称“烟云”,以青、紫、黑三色为主,外层称“托子”, 以黄(土黄、樟丹)、绿、红三色为主。轮廓大线用墨线或金线。包袱两侧的找头若为青地,则画聚锦、硬卡子;若为绿地,则画折枝黑叶子花或异兽、软卡子,即所谓“硬青软绿”。红色的垫板上大多画软卡子,箍头内绘回纹、万字、联珠、方格锦等图案。苏式彩画底色多以土朱(铁红)、香色或白色为基调,色调偏暖,画法灵活生动,题材广泛。明代江南丝绸织锦业发达,苏画多取材于各式锦纹。清代官修工程中的苏式彩画内容日渐丰富,博古器物如鼎、砚、书、画等;山水花鸟如山水、花卉、葡萄、莲花、牡丹、桃子、佛手等;人物故事;动物如仙人、仙鹤、蛤蟆、蝙蝠、鹿、蝶等;字如福寿等;甚至西洋楼阁也杂出其间。其中以北京颐和园长廊的苏式彩画最具代表性。
聚锦壳纹饰详见图8-20,卡子纹饰详见图8-21。
图8-20 聚锦壳纹饰
图8-21 卡子纹饰
(1)根据构图形式分 苏式彩画分为以下几种。
①枋心式苏画。枋心式苏画的主体框架线与旋子彩画的主体框架线是近似的,着重在找头部位做了些变动,删去了旋花,换上了锦纹、团花、卡子、聚锦一类图案。枋心部分基本未变,仍然绘龙纹、凤纹、西番莲等纹饰,最多在其间绘些博古或写生画。
②包袱式苏画。包袱式苏画的主体构图与枋心式不同之处是删去了枋心,在其位置改为一个半圆形的画框,覆在檩、垫板和额枋的中部,因其形象酷似一个下垂的圆形花巾,故称其为“包袱”。以这种形式构图的彩画,也随之被称为“包袱式苏画”。这种彩画找头部分的画作与枋心式基本一样,早期包袱式苏画的包袱内多画“寿山福海”“海屋添筹”等一类吉祥图案。晚期包袱内多画山水、人物、花、建筑等,题材十分灵活。
③海墁式苏画。海墁式苏画的梁枋两端只保留箍头,其间的枋心、包袱、池子、找头一律删去,不设任何画框,使其成为一个开阔的画面,最多在箍头以里绘上一对卡子,其上遍绘卷草纹、蝠磬纹或黑叶子花卉等纹饰。
以上是苏式彩画中主要的三种构图形式,此外,还有两种更简单的苏画形式:一种叫掐箍头搭包袱,即只画箍头和包袱,做法如通例,并在找头内刷单色红漆,椽头做彩画;另一种叫掐箍头,即只在构件上画出箍头,其余全部刷单色红漆,椽头做彩画。
(2)根据建筑规模、等级与功能划分 依工艺、用金量、退晕层次等不同,可将苏式彩画分为以下几种。
①金琢墨苏画。该种等级绘制工艺最高级。绘制特点:所有框架大线均为金线,细部图案多为金琢墨或倒里做法,如箍头纹饰、聚锦等。退烟云为多道数,如包袱烟云可退达七道、九道,甚至十一道。
②金线苏画。是中等级的苏式彩画,该等级工艺特点是凡彩画框架大线均为金线,包袱烟云一般为五道。
③墨线苏画(黄线苏画)。是低等级的苏式彩画,该等级工艺特点是凡彩画框架大线均为墨线(黄线),软、硬卡子用红色、香色,烟云退晕减至五道以下。
六、其他清式彩画
1.宝珠吉祥草彩画
宝珠吉祥草彩画是清代诸多彩画中一个非常独具风格的品种。这类彩画的构图极其简练,梁枋上面不设枋心、盒子等基础框架格式,只在大木构件的中心部位绘出三颗宝珠纹作为主题。宝珠周围用卷草纹组成硕大花团形纹饰,构件两端设箍头,箍头的内侧上端用卷草组成近似岔角形的纹饰。其构图简洁、舒朗,别具一格。宝珠吉祥草彩画的设色也极有特色,大木构件以红色作为底色,宝珠的外缘用金色装饰,卷草纹用青绿色,并点缀金色,这类彩画的色调极其炽烈古朴。
从这类彩画的构图和设色分析,其极具满蒙民族建筑装饰的风范,很可能是从关外流传至京城的。清代中期以后此种彩画已不多见,渐渐与其他彩画融为一体,以新的形式出现于建筑之上。
宝珠吉祥草彩画墨线图详见图8-22。
图8-22 宝珠吉祥草彩画墨线图
2.海墁彩画
海墁彩画在构图上与其他彩画有较大区别。一般彩画所装饰的部位集中于大木梁枋、斗栱、川飞等构件,下架柱框装修通常采用油饰处理。而海墁彩画施绘彩画的范围扩大到一座建筑的几乎所有木构件,上至连檐瓦口,下至柱框。
从纹饰和色彩方面划分,此类彩画大致有两种做法。
其一是所施绘彩画的构件遍绘斑竹纹。构件表面绘出一排排组合有序的斑竹纹,宛如此座建筑是用纤细的竹竿搭建而成的。竹竿绘成老竹和嫩竹两种质感,竹节处点染斑纹,以显其竹皆为斑竹,故此种做法也称为斑竹座海墁彩画。
斑竹座海墁彩画详见图8-23。
其二是整座建筑施绘同样彩画。凡构件遍涂深绿或淡青色的油皮,其上绘出缠绕构件生长的藤萝等花卉,有的建筑在柱的下部绘出太湖石造型,这种装饰的意境是描述自然景观之美。
从现存实例分析,这类彩画可能产生于清代晚期,使用范围也很有限,多见于皇家园囿和王公大臣花园中的部分建筑。现存实例仅恭王府戏台和故宫御花园绛雪轩两例。
七、其他部位彩画
斗栱、垫栱板、角梁、天花、椽望及平板枋、由额垫板等露明构件,它们与梁枋一样,都要绘以彩画。这些构件的彩画,繁简不一,华丽与简朴的程度也不相同,但其做法都要与大木构件相配合。
1.斗栱彩画
斗栱彩画以青绿为主,两色间隔使用。其分配之法:凡升、斗用青,翘、栱则用绿,反之,若升、斗用绿,翘、栱则用青。柱头科斗栱,其升、斗用青色,与柱头科相邻的平升科斗栱,升、斗则用绿色。红色固定涂在斗栱的两个部位:一是栱眼部位,在彩画中称“荷包”;二是透空栱眼的下部,即各栱件的上坡楞处,彩画称“眼边”。各红色部位均为红油漆作。各层枋子底部不论立面色是青还是绿,一律为绿色。在色彩固定的前提下,由于用金多少、用金方式、退晕层次的不同,斗栱又可分为以下五种做法。
(1)混金斗栱 斗栱的所有构件满贴金,无青、绿、红等色彩,多用于室内的藻井部位,与之相配的大木也多为混金做法。
(2)金琢墨斗栱 沿各构件的外轮廓沥粉贴金,并按青绿色彩分别退晕,靠金齐白粉线,青绿色彩的中部画墨线。配金龙、金凤及金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
(3)平金斗栱 不沥粉,不加晕,只沿各构件外轮廓贴金线,其他同金琢墨斗栱。配各种和玺彩画、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及金线苏画。
(4)墨线斗栱 斗栱边线不沥粉,不贴金,用黑色线勾边,靠黑线画白线,青绿色彩的中部画墨线。多与墨线大点金及以下等级的旋子彩画相配。
(5)黄线斗栱 等级同墨线斗栱,只是将黑轮廓改为黄色轮廓,其他同墨线斗栱,配各种无金的大木彩画。苏式彩画多用黄线斗栱而少用墨线斗栱。
2.垫栱板彩画
垫栱板彩画固定为红色,涂红油漆,大边为绿色。若斗栱沥粉贴金,垫栱板之轮廓也沥粉贴金,内画火焰三宝珠、龙、凤、草、佛梵字等图案。若斗栱为勾墨线者,垫栱板则做成红底、黑边,不做彩画。
3.角梁彩画
各式角梁彩画皆用绿色。子角梁下画龙肚纹,纹的道数要成单,老角梁两侧上部刷红色。
4.天花彩画
天花是由支条与天花板组成。其形似井字,所以叫井口天花。天花板的构图由外至内分别由大边、岔角、圆鼓子心三部分组成。划分这三部分的两层线分别是方鼓子线与圆鼓子线,方鼓子线与圆鼓子线之间的部分称为“方鼓子地”,也可称“方光”,圆鼓子线内的部分称“圆鼓子线心”,也可称“圆光”。圆光内画龙凤、云、草、仙鹤、牡丹等画题,岔角多画岔角云、夔龙、夔凤、卷草等图案。天花板的色彩由外至内分别为:大边砂绿、方光浅绿、圆光青色。
支条十字相交处画圆形轱辘,轱辘四周画一整两破云形图案,两部分图案合起来称支条燕尾图案。除支条燕尾图案以外,支条其余部分都为绿色。燕尾部分整云为红色,两个1/2 云为黄色,一整两破云的外侧为蓝色,圆轱辘心为蓝色。燕尾沥粉贴金与否,则视彩画等级而定。
5.椽子彩画
椽分檐椽与飞椽。檐椽刷青,飞椽刷绿,与红色望板相反衬。椽头大都做彩画,圆椽头多画龙眼(也称虎眼、宝珠)等图案,飞椽头多画万字、栀花等图案,高等级者贴金。
6.平板枋彩画
和玺彩画的平板枋为青地,画行龙或云龙;旋子彩画则用绿地或青地,画降幕云、栀子花;也有不画纹饰,只刷单一青色。
7.由额垫板彩画
和玺彩画的由额垫板为红地,上画龙、凤、吉祥草等图案,均沥粉贴金。旋子彩画的由额垫板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画半个瓢和小池子,通常为三个池子,分隔池子之间画半个瓢,池子内画西番莲、夔龙、吉祥草等图案,半个瓢由大瓣旋花和栀花组成,用色随找头;另一种是不做彩画,只刷单一红色,称“腰带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