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一直把相声视作北方的艺术瑰宝,即便风光正盛的德云社,也难逃“北路”印象,始终难以在江南生根落地。然而德云社并不愿被刻板印象绑架,直接把剧场搬到了上海这片热土上。如今,备受瞩目的上海德云社内部装修已接近收尾,开业在即,尘埃尚未落定,神秘的面纱却已渐渐揭开。
与北京的北方小剧场相比,上海德云社在风格与结构上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声是一门承载着传统文化的艺术,北京的剧场多以中式风格为主,雕梁画栋、红灯笼、木栏杆错落其间,台下摆放整齐的一排排木桌木椅,甚至还有八仙桌的佈局,茶水与瓜子随手可得,浓浓的京味在空气里缓缓流淌。上海德云社则走上了现代剧院的路线,整体设计简约、色彩明亮,座位区自前向后呈阶梯状,走道将空间切分为若干独立区域,视觉与功能并重。
据称,上海德云社的舞台宽阔、气场十足,观众席由若干区域组成,层层递进,整个场地的高度感营造出“仿佛从眼前直达天花板”的开阔感。整座剧场据说可容纳约300个座位,已具备小型专场的气质,规模远超常规北方小园子。网络上甚至有网友打趣道:要不要来一场芭蕾舞开场,中间穿插相声,最后以交响乐团收尾?也有人说,这样的场地更像是在兼顾相声与脱口秀的融合。
展开全文
如果真如此,这对提升剧场利用率与票房潜力无疑是有益的。脱口秀在当下颇受欢迎,兼具二者的 Shanghai 德云社,或将吸引更年轻的观众群体,拓宽演出形式的边界。与此形成对照,北京德云社通常提供的只是饮品、坚果等常规休憩小食,而上海则在入口拐角处增设了一个咖啡售卖点,给观众带来更“西派”的现场体验。
说到这段历史,不得不提一个典故。海派清口风靡上海的那段岁月里,周立波与郭德纲并称南北两派的笑坛旗手。有人曾建议两人同台,但周立波婉拒,给出的理由竟是“一个吃大蒜头的和一个喝咖啡的,怎能在一起呢”——这一句玩笑在业界广为流传。转眼已是13年光景,周立波逐渐淡出舞台,郭德纲却始终稳坐相声坛第一把交椅,国内外商演满天飞,一票难求的热度依旧旺盛。
更让人惊讶的是,如今郭德纲的德云社把舞台“落”在了周立波的故乡——繁华的上海。面对当年的“蒜头与咖啡”的调侃,郭德纲没有正面回应,如今的开放姿态仿佛为这段旧日风波画上了一个新的句点。有人认为,若坚持八仙桌的接地气模式,上海德云社或许会显得缺乏京味;也有人觉得,若舞台与场域的尺度更具包容力,上海的观众群会因此得到更好的体验。
不过现场的布局并非一成不变,舞台与观众区之间仍留有一大片空地,被传会在未来摆放桌椅以补足观众的体验空缺。其实也无需纠结过度:上海与北京在文化气质上的差异,正是海派文化的包容与兼容并蓄的体现。德云社此举顺应本地风俗、融入城市气质,反而更容易拉近与上海观众的距离,或许未来还会催生“咖啡香里听相声”的新潮流。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变化,艺术自当与时俱进。上海德云社以全新的场景理念与跨界思维,正在用更开放的姿态回应这份时代的呼唤。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